班组的国庆“长假”-中工企业-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企业

班组人物

班组的国庆“长假”

2020-10-13 08:02:05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10月1日,冀东油田井下作业公司作业二队的3名员工在作业间隙伏在防浪墙上眺望大海。节日里,他们何尝不想家。

  杨军 蔺红平 摄

  王春李在调试中。

  今年国庆有8天长假,因为新冠疫情影响而春节没能返乡、许久未曾出游的人们,都选择了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回家看看或是出门走走。在这8天里,我们走进一个个班组,看到的是另一番热闹场景:设备仍在运转,职工仍在忙碌,生产仍在有序进行。在这里,你似乎感受不到过节的气氛,而细细地看过听过之后,你又会发现节日的气息无处不在——一个个职工在岗位上以特殊的方式为祖国献礼。——编者

  

  10月1日

  男儿就得带吴钩

  刘笃仁 任永平

  国庆中秋团圆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新乡供电段维修车间42名干部职工,却集体”离家出走”。

  “10月1日至10月3日,是新建太焦高铁联调联试测试车‘停轮日’,接触网专业要见缝插针进行设备第三次平推检查。”10月1日,维修车间主任张冀武说,9月29日得到消息当天车间就下发通知,次日42人集体从河南新乡赶赴山西襄垣。

  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维修车间一直都作风扎实拳头硬。“这次机会必须利用好,为后续工期争取更宽松的时间,确保太焦高铁年底如期顺利开通。”张冀武说。

  人心齐,泰山移。眼前这两个小伙子——陶金鑫和王宁,在商丘集训备战国铁集团技能竞赛,离开车间已经40天了。集训队这几天放假,他俩得知要来太焦高铁进行突击战,立刻要求参战。

  现场有几个大叔级职工,是穿棉袄上阵的。在黄土高原太行山上的上党盆地,一早一晚已经冷风飕飕了。

  施工人员分成10组,其中有4个组要从安德隧道中间上道。安德隧道长6.3公里,中部有一个斜井可直通线路,斜井坡面长约800米。他们先是到达隧道所在的山顶,再沿坡下井(有点下煤窑的感觉),上线路后兵分两路向隧道两端分头平推。“要严格按照《全面检查手册》制定的17个项目63个项点进行,简单的缺陷随手处理,重大缺陷记下来反馈给施工单位。”组长交代。

  午饭按时送到斜井口外,大家席地而坐,把盒饭吃出了大排档的味道。

  没有午休,接着干。

  相同的工序,重复的劳动,一个跨距一个跨距地平推开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最后一抹晚霞消退,暮色笼罩,倦鸟归林,突击队才收工。

  突击战首日,10组共计检查接触网线路53条公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夜幕降临万家灯火,这群大老爷们开起了晚会。开场曲《我和我的祖国》本是独唱节目,却在一开始就变成了大合唱。

  

  10月2日

  漂亮的成绩单

  鲁海涛

  “今天注氮取得漂亮的成绩单,真了不起!必须给你们赞一个!”10月2日22时,河南油田新疆采油厂春133-5井注氮施工现场,油服中心特车大队新疆项目组负责人曹龙庆由衷地表扬1200-3注氮车组。

  增压撬操作平台上,安全员石建忠、班长谭栋梁、注氮工王国豪麻利地拆除注氮流程,为转场下一口注氮井做准备。

  曹龙庆觉得,1200-3注氮车组今天能连续施工两口井实属不易。3天前,他们3人驾驶两台重型车从河南唐河出发,经过3200公里长途跋涉,于10月1日上午抵达新疆奎屯。来不及喘息,他们就投入车辆检查保养、施工技术要求对接、安全教育等工作。

  来时,他们在河南还穿短袖,但一到新疆夜晚就要穿厚厚的棉工衣,这让谭栋梁意识到设备的各项运行参数要调整到冬季生产模式。所以,天不亮,班长谭栋梁就将设备逐个单元启动预热,并进行试车,生怕出现一点点纰漏。

  8时,他们按照甲方要求,准时到达春133-2井场进行试生产,6个小时后,顺利注氮5600立方米。

  “如果今天能再接一口井的施工任务,我们在新疆的首日战绩就能‘破万’,那才算漂亮的成绩单!”曹龙庆对同伴说。

  

  10月3日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江杰 魏芳

  10月3日8时,在西北油田轮台基地,工程院采油所技术专家杨祖国的母亲就把饭给打好了。人老了,瞌睡少,自从跟着儿媳来南疆,平时都是她早早起来到食堂打饭。

  儿媳叫高秋英,是院防腐所的技术专家。生了两个孩子,女儿杨紫宸,今年小学六年级,儿子杨沐宸才两岁,幼儿园不收。儿子儿媳都是项目组长,一天忙得饭都吃不上,哪有时间照顾孩子。

  本来,怀上老二是个意外,儿媳不想生。听到消息,老两口立刻千里迢迢从湖北赶了过来。尽管儿媳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那么有文化的媳妇,能听她一个只读过两年书的农村婆婆的话,她觉得这是媳妇最大的孝顺。

  孙子一生下来,基本上都是奶奶在照顾。孙女上学在乌鲁木齐,现在由儿子照顾。过两天,儿子要过来到现场做试验,她就会和儿媳一起带上孙子回乌鲁木齐。一年里,她都是这样根据儿子儿媳的工作节奏,带着孩子像候鸟一样南北疆来回飞。

  照顾孙子吃好饭,她静静地坐下来等儿媳睡醒。无论儿媳起得多晚,她都要等着一起吃。她把这个儿媳看得比儿子还重。先不说对自己是100个好,在单位上那也是拔尖的。听说今年在做一个大项目,是管全油田的管子不漏油的,好几千万元都她说了算。她觉得这儿媳给家里挣足了脸面,连领导对自己都姨长姨短地称呼。她也知道儿媳不容易,经常累得让人看着心疼。

  昨天半夜儿媳才从戈壁上回来,说是已经两个通宵没合眼了,把手机往她手里一塞让给充电,交代:明早前,除了三厂王工,谁来电话也别叫醒她。说完,一头栽床上睡着了。

  孙子坐地上玩积木,发出了响声,她立刻过去制止。顺手摸了摸饭盒,发现已经有些凉了。她看着儿媳的手机,不知自己是希望三厂那个王工来电话,还是希望他不来电话。她想让儿媳好好歇歇,又想让她吃口热乎饭。

  9时10 分,悄悄走到儿媳房门前,她听到了洗漱声,赶紧回身把饭菜拿了过去。儿媳仍然是一脸倦容,冲着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妈,饭我不吃了,你先把我的腰再给按按,一会儿要开会,我怕我坐不住。

  儿媳患有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疼的时候总用手锤打。一次,在帮儿媳捶打时,她学着理疗店的盲人按摩,高秋英一下子感觉舒服了很多。于是她成了儿子说的“高秋英的御用按摩师”。其实,她完全是在瞎按。

  她想劝儿媳把饭吃完,可觉得公家开会是大事儿,就按儿媳要求开始按摩。一个快70岁的老人,哪有多大劲儿,不一会儿,就累得满头是汗。

  高秋英不忍地说:妈,辛苦你了。过个节,人家都去游山玩水,我还得加班,让你跟着受罪。

  她说:娃儿,咋是受罪?我这是享福呢。你和祖国争气,孙子孙女都好,跟着你们我心里美呀!

  高秋英想起12年前生女儿时,一个电话,婆婆啥也没说就来了。转眼12年过去,婆婆仍是这个家的大后方,是高秋英最放心的依靠。高秋英在内心感叹:在这戈壁上,石油人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0月4日

  徒步10公里保电护平安

  谭辉

  10月4日,深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寒风凛冽。“今年在顺北过双节还是缺少些节日气氛,要是在河南老家,这个点哪能睡得着?早被街道邻居的庆祝声闹醒了。”8时30分,天色还是蒙蒙亮,郑茂林催促着两名同事赶快洗漱、吃早餐。

  “今天的主要工作是巡视顺北3号线和电厂,上午我和张森去巡线,谢翔宇到顺北发电厂巡视设备,下午我们再一起到顺北2号线巡视,有突发情况随时联系我。” 西北油田工程服务中心顺北供电班副班长郑茂林说:“今天喜逢双节,忙完工作,大家早早回营地,我们也要好好庆祝下。”

  顺北的很多路是搓板路,郑茂林和张森坐在皮卡里,一边颠簸一边巡视路边的线路。看不清的地方,他们就从车里下来,踏着细细的黄沙徒步巡视。“双节期间,为了保障方圆150公里67家单井、场站及乙方用户的电力平稳运行,班组人员每天至少徒步10公里巡视线路。”郑茂林说。

  电力线路巡视是油田电力保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包括检查杆基有无下沉、拉线有无松动、杆体有无裂纹等。“有时候会在巡线中发现电线上挂了铁丝、塑料薄膜,我们就需要戴好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电力操作杆进行操作。”郑茂林说,“操作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短路,导致整个片区停电,影响油气生产。”

  巡视中突遇沙尘暴,上午5公里的徒步线路,两个人走了3个小时。浑身上下都被细沙包裹,蓝色的医用口罩变成了土黄色,连填写表格的中性笔,书写都不那么流畅了。

  中午回到野营房,草草吃完泡面,大家和衣而睡,16时接着出发。

  19时,一切正常,3人收工,准备到营地晚餐后,开启“家庭直播模式”。

  

  10月5日

  守护“核心”24小时

  张学鹏 刘翰霖

  10月5日,哈尔滨通信段核心网工区里,一排电脑屏幕上,波形、数字在不时地跳动变化,28岁的林林紧盯着屏幕,左手快速敲击着键盘,右手移动着鼠标,眼睛都不敢眨一下,从8时开始,她已经连盯了20个小时。

  90后林林是核心网工区的工长,党支部书记,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工区里,20名职工学历均为本科以上,其中还有3名硕士研究生。

  核心网工区深藏在哈尔滨西站的尽头,从外观看,这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房间,但要想进到这里,至少要通过两道门禁验证,想要进入核心网机房,还需要再进行3道门禁验证。

  时值双节出行高峰,核心网工区里值班的3个年轻身影格外紧张忙碌。

  工区白天的任务是维护铁路通信设备,晚上配合做好夜间执表的准备及验收工作,他们分为3个班次,每3个人一个班次,连续工作24小时。在作业台上,两列共计30台显示器屏幕始终显示着数据,显示器的左上角标注着某网管设备终端的名称,操作台上被鼠标键盘占了大半,剩余空间也被作业台账占据。在这里工作枯燥乏味,这些年轻人却甘心在这里撑起一片天。

  29岁的全震是兰州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她的朋友圈里,近几天不断有同学朋友晒出出行游玩的美食美景照片,每到这时全震只是笑笑点个赞。在这座禁止拍照的“核心围城”,她的工作让同学感到神秘。

  核心网工区成立8年多,林林是这里的第4任工长,年龄最小的张家硕是这里的第20名通信工。

  中国高铁技术领先世界,而在这里,中国高寒高铁在他们的守护下安全运行。

  保温先“预热”

  

  10月6日

  马倩

  “注意要把电伴热带贴合管线缠好,保温棉裹在外面。”10月6日WT9井台现场,河南油田采油一厂渭北项目部生产运行主任祁东华一边忙着为管线加装保温材料,一边为井台值守人员讲解着安装注意事项。

  “咱给水井流程穿上崭新的‘防护服’,今年冬天再也不用担心冻堵问题了。”一旁的郭昌华看着注水井流程装上厚实的保温棉,笑着打趣道。

  随着河南部分地区的第一场雪降临,渭北油田的寒冬保卫战骤然打响。项目部本着“早计划、早准备、早行动”的原则,以“不冻坏一台设备、一条管线和不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为目标,制定了冬防保温方案和措施,筑牢冬季生产安全防护大堤。

  截至目前,该项目部共保温注水井32口,输油干线扫线20公里,打油管线保温30余处,为迎战寒冬奠定了基础。

  

  10月7日

  第47次装船

  杨军 高云

  10月7日14时40分,在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曹妃甸油库码头,万吨油轮“长兴洲”号开始装油,油库副经理陈立峰正好值班。

  “马上倒流程,启动装船泵。”陈立峰下达生产指令。随后,他带着员工毛燕和孙军一路小跑赶往泵房。深秋的海边风大,卷起的沙尘铺天盖地而来,不一会儿,他们的脸上、耳朵里、脖子里,甚至嘴里都灌满了沙子。习以为常的他们,抹掉脸上的沙土,抓紧进入状态。

  3人明确分工后,迅速行动起来。毛燕拿着扳手仔细检查泵和电机的地脚螺栓、联轴器螺栓,发现松动的地方及时紧固;孙军检查电机各部位的接地、接线;陈立峰则在计量区检查计量设备器具……

  码头每一次装船都是对油库员工的考验,他们的操作直接关系着油田利润的最终实现,流程中的任何一道环节都要一丝不苟。

  一切准备就绪,孙军在现场操作柱上按下了绿色启动按钮,装船泵启动。

  经过13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陈立峰和同事们圆满完成了今年油田的第47次原油外销装船任务。

  

  10月8日

  调试场上的“蒙面大侠”

  工人日报-中工网 记者 蒋菡 文/摄

  10月8日16时,蒙着紫红色防晒面罩的王春李正在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重型)总装分厂的调试场地上忙碌着,一身蓝工装早已洗成了“白工装”,袖子上还拉了个口子。这段时间,身为超大吨位调试工段主操作的他同时负责两台起重机的调试,一台是550吨,一台是1600吨。

  这个十一是王春李成为徐工人后的第10个国庆节。国庆当天恰逢中秋,厂里让大家都提前1小时下班。因为弟弟结婚,4日、5日他请了两天假,回了趟老家连云港。8天“长假”的其余几天,他都在调试场上。

  2011年,本科毕业的王春李应聘进入这家“大企业”。9年过去,他早已适应了“徐工节奏”。对他和同事们来说,“不分节假日”是常态。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我去年出勤353天。”他淡淡地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我来自农村,家里4个孩子,从小干农活,吃过苦。”

  工段现有五六个本科生。9年来,王春李也不是没有过离开一线的机会。“领导找过我,可以转去质量或技术岗,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干调试这份半体力半脑力的工作。随着产品不断升级,我也学到不少知识,挺有挑战性。”他现在已经是高级技师,他的目标是成为技能工艺师——目前整个分厂具有这个职称的仅有3人。

  300吨以上的起重机属于超大吨位,操作工得从小吨位、中吨位、大吨位一步步积累经验,才能干超大吨位。谈起超大吨位调试工段,工段长王程德一脸自豪:“分厂50多个高级工,咱段63人中就有20多个。”

  1600吨的起重机有140米高,覆盖面大,是全球起重能力最强的全地面起重机。“8年前我们需要一两年时间才能完成调试,现在只要10多天。”王春李的脸上流露出一丝骄傲。

  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压缩调试周期,背后所付出的是超常的努力和辛劳。

  这是一个需要思想高度集中的岗位,压力很大,但王春李还是能在某些时刻感受到小小的幸福。比如,干了一个通宵后,看到太阳升起的那个瞬间,或者是解决了某个操作难题的时刻。有一次,传感器一直达不到规定的数值,反复尝试了两天,就在公司技术人员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原因。

  在徐工,像王春李这样能操作千吨级起重机的操作手有22个,而在全国,也仅有50个左右。以王春李的技术,开出数倍薪水想挖他的人不少。而他选择了留下,除了离家近的考虑,更出于对这个企业的感情。

  “我去上海参加过两次工程机械展,看到我们的展品矗立在那里,很自豪。”他深有感触地说,“不过,自豪往往都是痛苦过之后才能感受到的,小到平时的初调、定位、调试,大到展会的保障工作,都会遇到各种问题,要一一解决。”

  这天王春李上的是8时班,正常应该是17时30分下班,但他干到了快21时。“班组有每天的工作计划,而我还会给自己定个目标,完成了才下班。干调试,说不准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所以下班基本没点儿,要是哪天白天下班还真不习惯。”

  对王春李,超大吨位调试工段的工段长王程德的评价是“很拼”。他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最大的那场雪下了一夜,王春李干了一夜,“套两层围脖,呼出来的热气遇冷凝结,围脖都变得硬邦邦的。”

  王程德说,干调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除非暴雪、大风、雷电,否则都会坚持干。

  “我们打心眼里自豪”

  今年的疫情,给企业的出口订单带来一些影响,但国内市场依然需求旺盛。“订单很火爆,付了全款还得排队等车。”总装分厂厂长助理张杨说。

  调试工段因为都在室外作业,所以基本未受影响。王春李是大年三十晚上回家,初三下午又回来上班的。

  但坚持上班并不容易。“各种编瞎话。”王程德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小区限制出入,“我每次都说要出去买口罩,保安说,你怎么天天出去买口罩?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是去上班,工作服也不敢穿,随身带着,到了单位再换。”

  王程德告诉记者,当时政府允许企业生产,企业也给每个员工开证明,但有的小区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卡,只能出不能进。有两位新员工,过年后从外地回来,怕小区不让进出,就在厂里办公室打地铺,打了1个月。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说不害怕不可能,我们锁上厂子的大铁门,尽量减少跟外界的往来。”王程德说。

  今年以来,王程德总共休息了3天,是为了陪孩子看病。去年出勤355天,生二胎休息了6天。

  段上有个操作工,10月7日15时下班后,开车300多公里送老婆回河南商丘,10月8日15时又赶回来上班了。

  “其实大家都不在乎有多少加班费,就是觉得别人都在忙,你休息不好意思。像我们厂长,还有两个月就退休了,还一直保持满勤。”张杨说,自己的婚假、护理假都没请。

  这么没日没夜地干,动力何在?

  “在徐工重型工作,我们打心眼里自豪!”王程德说。他来这个工段两年,切身感受到这个集体特别能吃苦、能耐劳、能战斗、能奉献,也亲眼看到企业的快速发展——产量两年翻了近3倍。

编辑:张秋晨

企业图集

科技创新

行业纵览

安全生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