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超级工程,每一天都是挑战-中工企业-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企业

班组天地

与各种各样的挑战形影相随,除了迎难而上,别无选择

干超级工程,每一天都是挑战

2020-04-14 09:29:11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接连干两个跨海大桥领域的超级工程对杨润来而言是超级荣耀,也意味着超级疲劳。如今,边抓疫情防控边抓复工复产,他和同事们的压力更大了。

  “大干100天”这个耳熟能详的劳动竞赛口号在这个非常时期有了别样的意义。

  4月5日, 中交集团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启动“大干100天,全力保障首节沉管顺利对接,向七一献礼”劳动竞赛。“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们要在6月底完成首节沉管对接的目标不变。”该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杨润来在电话里对《工人日报》记者说,这个施工节点是整个项目开好头的“关键中的关键”,眼下要充分利用劳动竞赛给大家鼓劲。

  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接连干两个跨海大桥领域的超级工程对杨润来而言是超级荣耀,也意味着超级疲劳。春节前,记者在项目部见到他时,“累”字就写在他脸上。如今,边抓疫情防控边抓复工复产,他和同事们的压力更大了。干一项超级工程,就是与各种各样的挑战形影相随,除了迎难而上,别无选择。

  专业、敬业和担当

  2010年大学毕业的杨润来,2011年就到了港珠澳大桥项目部。刚工作就赶上这么个大项目,23岁的他很兴奋,一心想“干出点名堂”。

  可报到第一天,调度员老李就给他泼了盆冷水。那天,杨润来到项目部时已经过了9点,他跟老李提出想去西人工岛上看看。“你也不看看什么时候。”对方口气很冲,让人有些受不了。初来乍到,满腔的兴奋和好奇被“刺”了回来。

  原来,工作船8点半刚驶出, 现在去岛上得另外安排船。

  后来,杨润来慢慢了解,工程人说话很多时候就是这么“直来直往”。像老李,作为海上调度,数十艘船舶及其他生产设备的调配指令都由他发出,职业习惯让他养成了干脆利落、处事果断的风格。

  老李对讲机24小时不离身,不管哪艘船反映有问题,即便熟睡中的他也会立即坐起身响应:“讲。”对方把情况说完,老李几乎不加停顿就能给出处理方案。“他让人特别踏实。”这或许是对一个调度员的最高评价。

  更打动杨润来的是一次处理险情的经历。当时,他带着八九个工人挖基坑,当挖到海平面以下12米的时候,基坑内有一个点突然出现了管涌。“这是件很恐怖的事。”他说,当时赶紧带着工人用石子、沙包等物料填。老李一直在旁边陪着,突然眼瞅着坑要塌了,他毫不犹豫地张开双臂往后一挡,把其他人护在了身后。

  那一幕,杨润来或许永远都忘不了。

  从当天下午忙到次日清晨,整整干了16个小时,却收效甚微。老李也一直陪着,不料落下了病根,后来腰一直不太好。

  老李名叫李智强,已在3年前退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工人似乎没有特别闪光的地方,却又好像处处都在闪光。

  杨润来打心眼里敬佩他。“他不是我师傅,但他给初入行的我带来的触动很大,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专业、敬业和担当。”

  纠结、挑战和磨炼

  杨润来的师傅是全国劳模林鸣。

  2017年,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收下了27个徒弟,杨润来是其中之一。当时正值工程冲刺阶段,大家压力都很大。林鸣给徒弟们讲了个故事。日本有个种苹果树的果农,从不施用化肥,可种了几年也不结果,很多人笑话他像个傻瓜。五六年以后,终于结果了,那苹果“好吃得让人想哭”。

  当时,杨润来就想,他也要做这样一个“傻瓜”。

  这是个励志故事,而在日常工作中,林鸣更擅长随时随地找到可以激励大家的“点”。一天,他看到模板工人把现场收拾得非常整洁,很高兴,写了张纸条递给杨润来,上面是6个字:寻找积极因子。

  这件事给了杨润来很大的启发。越是在太辛苦、太疲惫或者不如意、不满意的时候,越是要用心发现美好的东西,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美好,也可以将其放大,引导团队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努力。“这是管理艺术,也是人生哲学。”

  回望建设港珠澳大桥的那段日子,杨润来感慨:“那7年,就是跟一帮人心无旁骛地在追梦。”那个过程本身是幸福的,但也极大地透支了体力脑力。比如规范精度是5毫米,他们要做到3毫米,“而且几乎是用这种要求在做每一件事”。

  杨润来清楚地记得,2012年建港珠澳大桥第一段隧道的时候,他在桂山岛的预制工厂装钢筋。他带着两个拉平板车的工人,把钢筋运上船,整整三天没睡觉。

  “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听长辈说累得背都驼了,那次才真正体会到了直不起腰的感觉。”他累得实在顶不住,找了个装货船,在发动机机舱的板子上躺下。旁边就是轰隆隆的发动机,他也照样睡着了。

  那么长时间的身心疲惫,某种程度上透支了对工程的热情。2018年听说要来深中通道,杨润来有点纠结。他原本想找个小点的工程缓两年,也想在陆地上待两年。但这又是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超级工程,他舍不得放弃。

  来了以后,他发现难度比想象的大。“表面上看似乎是重复的工作,实际是在巨人肩上的再次攀登。”

  更不同的是,建港珠澳大桥的时候,林鸣是项目部里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是大家的依靠。而在深中通道,年轻人要开始学着独当一面。“老一辈完成了使命,我们这次离开老母鸡的怀抱直面挑战,在另一个超级工程的平台上接受全方位的磨炼。”

  压力、责任和离不开

  一个个大的节点要全盘把握有序推进,一个个小的难点要亲力亲为协调攻克。单单围绕控制混凝土裂缝这个世界性难题,杨润来就带着同事们忙了大半年。

  1月15日,项目上开始进行西人工岛岛头钢圆筒拆除。在水下15米深处切割,面临大型水上吊装、潜水作业、大量施工船舶交叉作业等巨大安全风险,既要防止触电,还要确保潜水员安全。

  杨润来花了一周时间做了一份详尽的施工方案,又召集相关人员开会,认真听取工程师、技术员和班组长的意见,力争每一点细节都考虑到,比如站着、跪着、躺着、趴着,怎么切割最省力、最使得上劲。

  此时的他身上,已经有了一些师傅林鸣的影子。

  2月21日,钢圆筒顺利拆除。由于技术方案准备充分,各方协调沟通顺畅,这项工作比原计划提前了10天完成。“这正好弥补了因为疫情停工一周而损失的时间。”杨润来说。

  过去十年,杨润来从初出校门的青涩小伙成长为项目上的中坚力量,承受压力,也承担责任。他埋头干着创下若干项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也铭记着过程中那些细小的美好和感动。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其实,他原本喜欢计算机和文学,可上大学时父亲给他选了土建专业,现在天天跟钢筋混凝土和模板打交道。

  “现在你爱这一行吗?”记者问。

  “干了十年,心里已经接受了自己是个工程人的事实。现在无论到哪儿,每次看到桥都会多看几眼。”

  说这话的时候,杨润来语调淡淡的。曾几何时,他身上有了点“面冷心热”的调度员老李的影子。

编辑:张秋晨

高清图片

企业家

品牌产品

劳动保护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