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进班组】让公交车成为“移动的家”-中工企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企业

班组天地

【记者进班组】让公交车成为“移动的家”

2018-11-19 08:27:46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女人能做的男人也能做

  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王京革,是第一代“男子汉车组”的成员。

  1989年,王京革是323路3924号车上的一名售票员。在两班倒的六个人中,有五个是男性,只有一个售票员是女性。有时候,六个人在一起聚会,抽点烟喝点酒什么的,总觉得有一位女性比较别扭。

  后来,那位女售票员调动工作离开了。剩下的五个人盘算,向车队提出派位男售票员来,凑成六个男人的车组。虽然有玩笑的成分,但车队真的派来一位小伙子。

  “要知道,那个年代的男售票员很少。”王京革回忆,当时绝大多数售票员都是女性,她们有天然的优势,比如细心、耐心。“要是女性售票员扶老人上下车、帮乘客挪挪行李,都很正常,但男性售票员就不一样了,我们不声不响凑过去,能吓人家一跳。”王京革说,别看都是北京的小伙子,但当着整车的人,脸涨得通红,还是说不出话。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慢慢练,一点一点张嘴说出来。看见老人上车,要一边说着“您慢点儿,我扶着您”,一边在车门旁边扶老人上来;看见抱小孩的女士,也要张嘴说出“哪位同志帮个忙,给抱小孩的让个座”。

  慢慢地,3924号车组的男售票员越来越出名,好多乘客一上车就跟他们聊天。他们则喊出了一句口号:“女售票员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还能做得更好!”

  原本他们是以车辆的号码3924作为车组名字,直到1991年,一位画家送来了一幅作品,表扬他们的热情服务。画作上,画家写的是“送给男子汉车组”。这下,他们有了这个响亮的名字。

  传承“男子汉”精神

  从最初的“红白”变成跳跃的“黄绿”,进而又是沉稳的“灰蓝”,再到最新的大1路穿上了耀眼的中国红,北京的公交车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而从1989年的第一代“男子汉车组”到现在,人员更迭,至少有四五十人曾经在“男子汉车组”工作过。最初的3924号车早已退役,男售票员大多转岗成了司机。不过,“男子汉车组”一直留在323路公交车队,老乘客也一直记得这个名字。

  如今,“男子汉车组”只剩下崔志勇和商旭了。虽然加入不到两年,但“男子汉车组”的使命早已深入他们内心。“我们不光要开好车,还要把乘务员的责任承担起来,始终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商旭说。

  “有些乘客觉得公交车司机社会层次低,所以产生了矛盾之后会对我们有辱骂等过激行为,刚开公交的年轻人经常回来抹眼泪。”崔志勇说,他经常劝导他们,咱干的是服务行业,首先要确保的就是安全,决不能因为情绪而将乘客置于危险之中。

  对于一名合格的公交车司机来说,地理知识、机械知识、情绪控制能力、感知安全问题能力、分时能力(即在报站、起步、停车、开关车门这些动作之间来回转换的能力)等等,都是对其素质的重要考量内容。

  公交车司机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崔志勇说:“我们休息的时候都是爱人工作、小孩上学的时候。别人过节我们还得上班,我已经好几年没在家里过大年三十了。”儿子告诉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坐爸爸开的车,这样就能跟爸爸待在一起了。”

  除了乘客的不理解,缺少陪伴家人的时间,公交车司机还要忍受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工作内容。如何忍受这种孤独感?商旭非常认真地告诉记者:“虽然路线是一样的,但每天要应对的事情和遇到的人不一样,所以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第一。”

  1989年“男子汉车组”成立的时候,崔志勇和商旭还没上小学。10多年前进入公交系统时候,他们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进入这个荣耀的车组。如今,两个男子汉想的不仅是不给前辈丢脸,还希望能用自己踏踏实实的行动,给“男子汉车组”留下闪亮的一笔。

  公交车在变,路线在变,“男子汉车组”的成员在变,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男子汉”精神。(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文卓 文/摄)

1 2 共2页

编辑:杨晶

高清图片

企业家

品牌产品

劳动保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