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进班组】让公交车成为“移动的家”-中工企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企业

班组天地

【记者进班组】让公交车成为“移动的家”

2018-11-19 08:27:46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1989年“男子汉车组”成立的时候,崔志勇和商旭还没上小学。如今,两个男子汉想的不仅是不给前辈丢脸,还希望能用自己踏踏实实的行动,给“男子汉车组”留下闪亮的一笔。

  请扫二维码

  总长80万公里、能绕地球20圈的公交线路遍布中国大地,如同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每天有2.5亿人在流动的60万辆公交车上,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

  公交车是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公交司机是人们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是城市的一张面孔,传递着一个城市的温度,自带城市文明的印记。他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会让人“终身难忘”;他一句贴心的指引,会让人倍感温暖。当然,他一个不耐烦的眼神,会令人不快;他与乘客的一场争执,则可能使一辆公交永远无法抵达终点。

  一种更应成为常识的观念是:“在越来越自动化的公交运营系统里,司机和乘客的边界应该越来越清晰——司机可以专注于驾驶,乘客可以全自助式乘车。”——编者

  在许多居住在北京西南城区的老百姓记忆中,从城市西南角到西北角的323路公交车,是连接着“玉渊潭”“中关村”“人民大学”“香山”等站点的大动脉,有人甚至会告诉你:“进城就靠323!”

  323路公交车上有个“男子汉车组”,已经存在了29年。

  时代变迁,从最初一辆车上设有一位驾驶员、两位售票员,到变成半自动售票后,减掉一位售票员,再到现在,每辆车上只有一名驾驶员,不再设售票员。“男子汉车组”也从最初的6个人变成了如今的两个人。不过,新一代的“男子汉车组”成员说,他们不会让这块金字招牌褪色。

  “提炼”出线路特点

  中央电视塔附近,看到老年人抱着大大小小的家电上车,就知道是某电器商场的店庆活动又开始了。

  开到玉渊潭公园那儿,如果有成群结队的游客等车,那就是4月到了,一年一度的樱花节开始了。

  ……

  35岁的商旭和36岁的崔志勇是新一代“男子汉车组”的成员。这条线路的特点,已经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被他们“提炼”出来了。

  按照北京公交的排班规则,两人驾驶一辆公交车,分成早晚班。一个跑三圈,另一个跑两圈,每天一共要跑五圈。323路的每一圈要一个多小时。如果早班跑三圈,晚班就是下午5点接班。无论是谁的晚班,都会早到一会儿,两人交代一下车况。

  “我们线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校多、老人多、医院多。”商旭向记者介绍,北边的人民大学附近有很多学生乘车,往南边的玉渊潭,有很多老人。根据不同路段的乘客特点,也要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

  比如对老年乘客来说,他们习惯早睡早起,早晨去医院、公园的比较多。很多时候,早上五点半第一班车从总站出发,车上就坐满了去香山锻炼的老人。到了玉渊潭公园附近,下车的老年乘客就特别多。在到站前就要开得慢一点,防止老人摔倒。老人们喜欢追车,看见公交车进站,往往就会一边跑一边挥手。这时候,商旭就会先冲着老人招招手,表示自己看到了,肯定会等着,让老人别急着跑。

  而在学生比较多的那几站,他们就要勤嘱咐,让学生们扶好坐好。学生们大都很懂事,只要看见有老人上了车,基本都会主动让座。“只需要嘱咐扶好,让座基本上不用我来喊。”商旭说。

  从拿到车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担起了全部的责任。洗车擦车、打扫车内卫生、提供舒适的车内温度、把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这就是我们的车,我们要让它成为一个移动的家。”崔志勇说。

1 2 共2页

编辑:杨晶

高清图片

企业家

品牌产品

劳动保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