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班组”全国短视频大赛拍摄手记】3分钟浓缩了追求“最精准”的漫漫长路-中工企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企业

班组天地

让长征火箭精准飞过碧海蓝天,奔向浩瀚宇宙,就是我们班组的“中国梦”

【“最班组”全国短视频大赛拍摄手记】3分钟浓缩了追求“最精准”的漫漫长路

2019-12-09 07:19:31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3分钟,180秒,基本相当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助推器工作的标准时长。180秒的火箭飞行背后,浓缩了数万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正如同这180秒视频的背后,浓缩的是航天一院余梦伦班组追求精准、追求卓越的漫漫长路。

  视频制作并非是我们的专业特长,为了能够展现班组特点、按时完成作品,全组人员利用每周三晚上技术交流结束后的时间进行了讨论,确定了以“最精准”为主线的拍摄思路。接下来的那个周末,剧本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包含23个场景、90个镜头的拍摄蓝本和分镜头剧本。

  众所周知,“保密”是每位国防科技工作者脑海里一根时刻紧绷的弦。平时,外来人员进入我们工作场所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批,内部拍摄的视频资料也是鲜有公开。为了支持班组参加此次比赛,单位领导不但尽可能加快拍摄审批流程,还调配了声像室的专业人员和设备支持,这是我们得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绝大部分镜头拍摄的有力保障。

  2018年,中国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次数首次超越美俄,居世界第一。高密度任务的背后,是航天人一次次的往返奔波。视频拍摄期间,组里的张博俊正在发射基地执行任务。为了让每一名组员都能“出镜”,同时也尽量真实地还原我们的工作场景,在第42秒的镜头里,我们特地安排了他以“提取数据”的形象出现。打趣地说,这应该也是外界能够从《新闻联播》以外渠道看见我们工作场景的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

  追求精准是余梦伦班组在工作中的一贯作风,这一作风也理所当然体现在了视频拍摄的各个环节。1分46秒,第15个场景中,导演设计了一个近景镜头,希望通过拍摄工作人员眼镜片上的电脑显示器反光,来体现实时面对海量仿真数据的工作场面。这一“电影级”的镜头效果在脑海中虽然信手拈来,但实际拍摄过程“历经坎坷”。经过数十分钟的不断尝试和反复调整,我们发现只有在关闭窗帘和灯光、加上偏振片、机位和拍摄方向处在一个绝佳匹配的角度时,才能实现理想的反光效果。

  3分钟的视频,虽然我们已经尽力使内容比较丰富,但远远无法表述出余梦伦班组的全部,更难以代表所有的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更多的时候,大家还是秉承着“做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传统作风。感谢工人日报社举办的“最班组”短视频大赛,让我们能够用这个3分钟讲述我们这个团队、我们这个群体的工作和生活。

  在班组办公室的墙上写着两行字:“不同轨道,相同梦想。弹道有痕,进取无疆。”我们会把追求“最精准”的工作作风延续到未来班组的每一个作品中,不论是一个镜头、一段视频,还是一条轨道、一发火箭。让长征火箭精准飞过碧海蓝天,奔向浩瀚宇宙,就是我们班组的“中国梦”。

  (作者系中国航天一院总体设计部11室余梦伦班组职工)

编辑:陈思南

高清图片

企业家

品牌产品

劳动保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