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硬核科技越来越抢眼-中工企业-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企业

科技创新

“国之重器”上天入海

中国硬核科技越来越抢眼

(十三五·中国印象(15))

2020-11-27 16:20: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地球磁场倒转的时候,什么因素会诱发生物大灭绝?10年前一个冬夜,当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飘落时,突然顿悟,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10年前,当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勇决心到德国深造、研究火星时,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

  10月31日,国产大飞机C919在2020南昌飞行大会开幕式上进行动态展示。

  周国强摄(人民视觉)

  “当时,中国的火星领域研究几乎是空白。”魏勇说,只有自己的导师万卫星坚定地支持他走出去。

  而今,昔日的冷板凳坐成了热板凳。2016年,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飞向太空,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深空探测看当代,行星科学靠未来。”回想起导师的支持和嘱托,魏勇倍有感触。作为“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万卫星在“天问一号”发射之前因病离世。但是在他的身后,已有更多“后浪”奔涌而来。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十三五”时期,中国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批“国之重器”纷纷亮相——天空之上,“嫦娥”“玉兔”奔赴广寒,国产大飞机自在翱翔,北斗卫星精确导航;海洋之中,“蛟龙”“天鲲”各显神通,“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双龙探极”助力科考……

  5年来,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创新,正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志伟一直坚持着“711”的生活方式——从早晨7点工作到晚上11点。他长期从事免疫与感染疾病领域的基础研究,近年来在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分子组装、适应性免疫机制等方面作出了诸多领先成果。

  “做基础研究可能耗时很久,甚至需要坐很长时间的冷板凳。但我们国家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源就在于基础科学。如今中国科学家有了更好的资源和条件,可以静心探索,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原创成果,为世界、为人类所用。”黄志伟说。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5年来,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已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达16.9%。2019年,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达到6%。

  在源头活水的浇灌下,“十三五”期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克隆猴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中国竞相涌现;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首位……

  2020年5月27日,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一直关注登山队进程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格外激动。“这次登顶测量使用了我们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和5G技术,很让人振奋!”夏伯渝说。

  45年前,夏伯渝和队友在珠峰北坡“第二台阶”搭建了“中国梯”,为世界登顶珠峰打开通道。如今,“十三五”期间中国科技的硬核成果,正在为世界搭建更多通往顶峰的“中国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全球都能享受到中国北斗高质量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嫦娥五号飞往月球进行无人采样,已有不少国外科学家和航天机构提出,希望利用中国获得的月球样品开展研究;国产大飞机C919一飞冲天,国内外客户达28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即将向全球科学家开放,成为天文领域的“世界之眼”……(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刘  峣)

编辑:陈思南

企业图集

科技创新

行业纵览

安全生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