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工企业-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企业

科技创新

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020-11-25 08:01:21  来源:河北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河北仍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也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建设创新型河北,推动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再上新台阶,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强劲动力。

  构建多维度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投资机构等为系统要素载体的复杂网络结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强调企业要将创新置于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同时还要与相关合作伙伴一同构建完整的创新链以推动企业的创新成功。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多维度发力。一是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紧紧围绕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服务等重点产业领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技术战略联盟为引领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向高新技术企业布点,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二是紧紧围绕河北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力量,发挥创新生态的集成攻关优势,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杀手锏产品,破解核心技术“空心化”困局。三是发挥市场在研发投入方向、数量及结构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在应用型科技计划项目决策中的参与度,从源头上解决科技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四是培育全员创新的环境。将创新作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建立创新失败容错机制,鼓励全员创新、全过程创新、全环节创新,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着眼企业创新主体的前瞻性需求,探索建立科技信贷、科技保险、创业投资、融资租赁等多功能、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立由政府部门、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行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创新服务项目评估中心”,对创新项目进行独立评估和筛选,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设立“企业创新风险补偿基金”,通过“政府+保险+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为企业创新失败提供风险补偿,降低中小微企业因创新失败而破产的风险。做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初创期企业与国内知名天使投资基金合作,扩大天使投资基金规模。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成长期企业,鼓励更多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或境外上市融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成立政策性创新创业融资担保公司和政策性创新创业征信服务公司,构筑良好科技金融生态。

  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维护内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需要,更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从河北省实际出发,持续深入开展“双创双服”、“三深化三提升”、“三创四建”等活动,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让其有更多安全感。建立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确保各项规定和政策措施执行到位、落实到位、见到实效,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为企业家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法治保障。建立多层次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增加产权交易类场所的数量,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构建市场导向、政府服务、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广体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加快推行专利质押、专利保险、专利入股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和担保方式,全面提升河北省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构建多层次的人才激励体系

  创新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构建多层次的人才激励体系。打通科技人才便捷流动、优化配置的通道,消除“身份标签”,促进技术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之间合理流动。加大对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企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及学科前沿团队的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推进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持续推进“巨人计划”,加大院士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培育和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多层次创新成果评价与奖励制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支持科技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并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促进人才、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为“高精尖缺”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在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税收减免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服务保障政策。(阎东彬)

编辑:杨晶

企业图集

科技创新

行业纵览

安全生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