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明:手工锉出“丝”级零件-中工企业-中工网

中工娱乐

郑志明:手工锉出“丝”级零件

来源:科技日报
2020-12-01 14:12:43

  匠心追梦人

  记者 李 艳

  编者按 前不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在长期实践中,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底色。

  国产大飞机、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群无私奉献的基层技术工作者。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潜心雕琢手中的每个零件,为一个个大国重器添砖加瓦,以高超的技能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强国需要工匠,更需要匠心。从今日起,“科技人物”版推出“匠心追梦人”专栏,讲述基层技术工作者坚持梦想、攻坚克难的故事。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广西汽车集团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钳工、高级技师郑志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登上了领奖台。

  郑志明在车间蒙胜华摄

  作为一名“70后”,从普通钳工到公司首席专家再到全国劳模,郑志明的成长速度有点快。

  但熟悉郑志明的人都知道,这一切绝非偶然。从参加工作开始,郑志明就一直在生产一线耕耘,他爱琢磨、能坚持,他的钳工技能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变得炉火纯青,手工锉削可将零件尺寸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约相当于1根头发丝直径的1/15。他持续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许多人都知道郑志明钳工技术了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钳工技能外,车、刨、焊、铣工等技能,就没有他不会的。郑志明是工友们眼中的全能型专家,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手绝活: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约相当于1根头发丝直径的1/15;手工划线钻孔,能把孔的位置度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内,上述技术达到了国内同工种的最高水平。

  近年来,郑志明带领团队成员自主研制工艺装备515项,交付使用工艺、工程装备1236套。他参与设计制造的涂装、焊接、装配等各类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超过10条,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6002.95万元。由他自主设计制造的各种工艺装备,每年可为公司节省采购成本高达1000多万元,减少生产操作岗位209个,节约人工成本1000多万元。

  郑志明的同事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公司以前生产的部分汽车后桥总成在运行时,出现嗓音大的问题,请来的德国专家对此也束手无策。

  郑志明却想啃下这块“硬骨头”。他潜心钻研,经过上千次反复模拟试验,发现原来问题出在减速器上,于是专门设计制造出减速器噪音检测设备,最后成功解决了噪音过大的问题,为公司挽回了5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自主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线

  时代在快速变革,技术发展更是一日千里。郑志明说,自己不敢停下脚步,“一线工人也要不断学习、进步,进行技术创新”。

  郑志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最早,他将自己所学的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到一线生产实践中。

  在对工艺及设备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郑志明发现,公司花大价钱采购来的国外先进设备,如机器人工作站等,虽然看上去“高大上”,但其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能不能来设计制造这些‘洋设备’,造出咱们自己的机器人工作站?”当郑志明提出这个想法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支持者寥寥。

  可郑志明觉得,“总要先试一试再说”。从修设备到设计制造设备,从机械制造到机器人工作站自主设计制造,领域跨越之大,让人望而却步。

  为了达成目标,郑志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带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先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之后集中研究机器人设计制造。为了带动成员们,郑志明带头苦学,他不懂就问,四处向人请教,甚至经常彻夜不眠。靠着这股韧劲儿,他硬是啃下了《机器人编程》等十几本专业书籍,成为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工人专家。

  在郑志明的带动下,这支50多人的团队,分工合作、埋头苦干,终于将设备成功研制出来。该设备投入使用后,性能一点不比那些“洋设备”差。

  此后,郑志明继续带领团队成员设计制造了各种先进的工艺装备与自动化生产线。这些装备不仅制造成本低,而且其中一些甚至能达到国内焊接设备的先进水平。一线员工在操作这些设备后都赞不绝口:“郑师傅造的设备就是比公司采购的好使,还省时省力。”

  在他们的努力下,公司具备了自主设计制造各种先进的工艺装备与自动化生产线的能力,这在全国同类型汽车生产制造企业中还是第一家。

  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自己一个人技术好不算厉害,让工友们个个技术过硬,大家群力才能做出成绩来。”这是郑志明坚守的信念。因此,在苦练内功的同时,郑志明还十分注重技能人才培养。

  以工作室为平台,郑志明每年义务教学课时超过200节。在一线教学时,他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独门秘笈”传授给徒弟们,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据统计,郑志明先后带出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近20人。在2018年和2019年,他的徒弟及工作室成员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有25人获得技能大赛名次,14人获得省部级技能大赛名次,5人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名次。

  郑志明的一位徒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郑师傅身上学到的,不仅有敢于创新的那股劲头,还有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此外,郑志明还把目光投向社会这个大舞台,他先后与广西柳州、南宁、崇左等地的职业技术学院(校)合作,进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他不仅在自己的工作室给这些学生们授课,还走进校园,把多年的一线经验“送”到教室。师生们都说,郑志明师傅的课通俗易懂,能让他们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专业技能。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口罩供应紧张。从今年2月14日起,郑志明带领团队成员参与建设口罩生产线,经过数日昼夜奋战,一共完成了14套共7条口罩生产线的出料组件。

  “作为一名劳模,未来我依旧要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郑志明说。

责任编辑:白胜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