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时代的“工匠精神”:追求极致 不断创新-中工企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企业

产业工人

智能制造时代的“工匠精神”:追求极致 不断创新

2019-10-10 07:18:42  来源:中新网江苏

  中新网江苏新闻10月9日电(通讯员 高静 记者 申冉)智能新视界,工业新未来。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将于10月17日-19日在南京举行。在智能制造飞速发展的今天,“工匠精神”依然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为展示“工匠精神”在智能化进程中的作用,记者来到南京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对傅祥和翟惠敏两位“南京工匠”进行了采访。

  

  傅祥:“工匠精神”促进制造企业自主创新

  “70后”傅祥从南京技师学院毕业后,进入熊猫集团负责钳工机加工、晶片分选机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他从基础操作学起,不断提升钳工理论水平,锤炼实操技能,专注钳工岗位20余年,参与了各种型号卫星通信天线的研发和生产,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大国工匠”“南京工匠”等多项荣誉。

  “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做成很多件事,但把一件事用一辈子做好却很难,因为这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和细心,成功了不能浮躁,失败了不能气馁,在这反复的成功与失败之间,才能成就一代匠人。”在傅祥看来,“工匠精神”不仅是追求极致,还要不断创新。

  

  傅祥安装的船载卫星天线上有一个组成部件叫汇流环,由于长期依赖进口,经常会受到供应商的掣肘,严重影响企业科研生产任务。为了克服这一瓶颈,他带领团队成员开始攻关,用了三个多月时间,终于开发出新型汇流环,当年就为公司节约200多万元的成本,并且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傅祥认为智能制造大大节约了能源、人力、物力等资源,从而带来更高效便捷的生产效率。

  对于制造业智能化过程中为什么还需要“工匠精神”,傅祥有着自己的理解:“智能制造和‘工匠精神’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工匠精神’不仅可使智能产品更专业,质量更精细,而且还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傅祥坚信,在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的同时,“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的软实力,必定会促进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

  

  翟惠敏:智能化对“人”的要求更高

  自1987年进入熊猫集团从事无线电焊接,翟惠敏已经工作了32年,她一步步成长,从技术“小白”成为无线电焊接专家,并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工匠”“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等称号。

  “我的工作就是与一个个精密元器件打交道,把它们一个个元器件根据设计图纸焊接在印制板上。”翟惠敏告诉记者,这个工作需要精工细作,有的元器件不到芝麻大,有些元器件之间的距离只有0.3毫米,与一根头发丝差不多,并且整个印制板的焊接点成千上万,焊不好就会粘在一起。这种精密焊接组装工作,是一份经验积累的工作,需要心、手、眼的高度配合,更需要的是“工匠精神”。

  

  在翟惠敏心里,“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要具备专注、坚守、耐心、淡然、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的优良品质。她坚信,只有‘勤’才会有成果。

  据翟惠敏介绍,有一次在焊接一种进口的微波可调电容时,她发现损坏率接近35%,由于该电容器用量大、价格高、采购周期长,直接影响交货进度。于是她查阅有关参数,反复实验,把焊接温度从320℃降到290℃,焊接时间也缩短到2秒,最终优化了操作方法,合格率一下子提高到99.8%。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产品的高集成化,器件也由直插件到贴片件,焊接方式也从传统的手工焊接转变为先进的自动化焊接,这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翟惠敏认为,手工焊接并不会完全被代替,样板及维修还需要手工操作。

  翟惠敏强调,在智能化生产使用设备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智能化生产系统更加复杂,其实对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更高了,操作人员只有把设备参数设置到最佳状态,才能制造出高品质的“精品”。(完)

编辑:陈思南

高清图片

企业家

品牌产品

劳动保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