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工会十七大·劳动者之歌】高凤林:为火箭焊接“心脏”-中工企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企业

产业工人

【喜迎工会十七大·劳动者之歌】高凤林:为火箭焊接“心脏”

2018-10-16 07:20:31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38年,他坚守在同一个车间,干同一个工种,只专注于一件事——在厚度、薄度均在毫厘之间的管壁上,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

  一个焊点的宽度仅为0.16毫米、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不超过0.1秒、管壁厚度仅为0.33毫米,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动机的喷管焊接,需要他经过无数次精准操作,才能实现“完美”焊接。

  “汗荐轩辕、智造神箭、焊接理想”,发动机焊接车间里醒目可见的12个大字,是他始终铭记的座右铭,更见证了他技能报国的“中国心”。

  他就是高凤林,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工、全国劳动模范。38年来,他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

  汗水和时间打造的“金手天焊”

  1978年,高凤林进入211厂技术学校学习,1980年毕业后分配到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发动机焊接车间,属于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早期,培养一名氩弧焊工的成本甚至比培养一名飞行员还要高。用比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被人们称为“金手”“银手”。同时,由于焊接对象是具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对焊工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悟性更有极高的要求。

  “高凤林是一颗好苗子!”早在第一次焊接实习时,发动机焊接车间的工段长就注意到这个小伙子。在操作笔记上,高凤林不仅记下操作规程,还记下了自己操作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师傅和同学们的操作特点,最后是3个大大的字——稳,准,匀。

  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如果焊接需要,他可以十分钟不眨眼的绝技,也是那时练出来的。

  汗水和时间,将高凤林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金手天焊”。

  ——上世纪90年代,亚洲最大“长二捆”全箭振动塔的焊接操作中,高凤林长时间在表面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的焊件上操作。在他的手上,至今可见当年留下的伤疤。

  ——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厂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为了突破一项熔焊难题,高凤林在半年时间里天天趴在产品上,一趴就是几个小时,被同事戏称“跟产品结婚的人”。

  “航天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能够用汗水报效祖国,是我的追求。”高凤林说。

  好工匠要将“制造”和“智造”相结合

  “要当一名好工人,必须要上4个台阶。首先是干得好,还要明白为什么能干好,要能说出来,并且要能写出来。”这是一位老师傅对高凤林说过的话,他记了一辈子。

  曾有一段时期,社会上对技术工人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车间一些年轻人思想浮动。就在这时,这位老师傅找到他,说了这样一番话,让他明白航天产品离不开高素质的操作工人,当好一名工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那以后,高凤林坚定了当一名好工人的决心,在航天操作岗位上不懈追求、创新突破,将无数次“不可能”变为“可能”。

  早在1996年,针对产品特点,高凤林灵活运用所学高次方程公式和线积分公式,提出“反变形补偿法”进行变形控制,并凭借这一工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展现出技术工人身上的创新力量。

  每当新型火箭型号诞生,对高凤林来说,都是挑战自我的过程。最险的一次,面对10米开外随时可能爆炸的大型液氢储罐和脚底下几十米深的山涧,在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非常狭小的条件下,他利用丰富经验进行“盲焊”,通过了发动机总设计师口中的“国际级的大考”!

  2006年,一个由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牵头,16个国家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难题陷入困境。在国内外两拨顶尖专家都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高凤林只用两个小时就拿出方案,让在场专家深深折服。

  作为2016年第二届中国质量奖的唯一个人获奖者,高凤林认为:“一名好的工匠,应该是‘制造’和‘智造’的结合。”

  扎根焊接岗位放飞中国梦想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职工”、全国道德模范、北京市全国技术创新大赛唯一特等奖……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高凤林,已然站在人生巅峰。

  站在领奖台上,聚光灯下的他彰显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自信与力量;回到车间岗位,穿上工装的他仍然淡定专注于一线,对待工作没有一丝杂念。他始终认为,“航天是我的理想,我的根在焊接岗位上。”

  如今,56岁的高凤林依然奋战在一线,承担长三甲系列火箭氢氧发动机的批产,长征五号芯一、二级氢氧发动机的研制生产,重型火箭发动机的预研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任务。

  与此同时,他还承担着带队伍、传技术、对内对外交流工作。“人的质量决定产品质量”“要尊重产品,尊重你的工作对象” ……高凤林将这些理念传递给身边的年轻人。在他看来,任何先进设备都是人的延伸,都需要人的控制,需要长期的专注和投入,来追求产品及内涵的实现,从而达到产品的最佳状态。

  38年来,他攻克难关200多项,主编了首部型号发动机焊接技术操作手册等行业规范,多次被指定参加相关航天标准的制定,主导并参与申报了9项国家专利和国防专利……

  即便已是顶尖的技术高手,高凤林仍然表示:“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进步,我就会觉得恐惧。伴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满足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弘扬工匠精神,放飞中国梦想。”对于中国制造,高凤林还有着更高的期待。(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锐)

编辑:白胜利

高清图片

企业家

品牌产品

劳动保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